年轻人追求细枝末节怎么了,可能因为他们更热爱生活!
新年快乐!今天你也追求小规模荡气回肠了吗?
有一个不太新的新名词叫第一世界问题(first-world problem),它指的是微不足道的挫折或琐碎的烦心事,和发展中国家(第三世界)所面临的严重问题形成鲜明对比。严格来说,第一世界问题根本算不上真问题,甚至满满都是鸡毛蒜皮感,但却让人很难不在意。
这个名词最早出现在一本 1979 年出版的学术专著中,从 2005 开始以现在的意思在互联网上传播,2012 年左右 Twitter 上开始流行 #FirstWorldProblems# 的标签,Reddit 论坛上也开辟了一个 FWP 板块,由于使用频率飙升,2012 年 11 月它作为年度热门词被收录进牛津在线辞典。
具体来说,第一世界问题长这样:
我怎么总是失手点到 Photoshop 和 iTunes!还要等半天才能关掉!
打开一包纸巾第一张抽出来总是破的!不完美!
我喝完酸奶把勺子放在那个塑料杯里!结果它翻出来了!
我拉屎的时候没事儿干!只好看洗发水上面的包装!
……
第一世界问题带来的糟心感受可以从这组动图里充分体会:
动图来自 parallel_studio
这些被吐槽的小事看上去实在微不足道,但当借助这个新概念准确地被“道”出之后,人们突然发觉:“诶真的啊!我好像也有过一样的困扰。”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曾经在新西兰做过一项调查,当地人最常见的第一世界问题是网速太慢。另一项英国调查说,3000 万英国人都经历过第一世界问题,而他们吐槽最多的是……流鼻涕。90% 的人都觉得,尽管有很多更严重的事,但为这些傻了吧唧的小事苦恼也是人之常情。
就好像前几年中文互联网很多人为“小确幸”而欢呼一样,作为村上春树的一个小发明,“小确幸”最先出现在他的彩图随笔集《朗格汉岛的午后》里,指的是抽屉中塞满漂亮的男用内裤。它也是因为准确道出一种普遍的自得其乐的微妙感受而被人们不断援引,直到滥用于鸡汤文学,变成了自我安慰与自我感动的精神疗法令人避之不及。
今年,好奇心研究所就各种微妙情绪、场景、体验等做了一系列调查,我们发现,越是细枝末节的小事越能在年轻人中引起共鸣。
除了“第一世界问题”,年轻人的日常中存在感很高的小事可能还有这些:
轻量级人生恐惧
看定语就知道了,这当然不是那种失去爱人,或者这辈子恐怕都没机会有一个爱人来失去的恐惧,而是诸如“被父母以高分贝声音呼唤全名”的日常小型恐慌。
好奇心研究所此前做过一次名为“你遇到过哪些人生恐惧”的调查,一共收到了 4501 次表态,结果显示,比起余额不足、女朋友的“我们谈谈吧”这种涉及生死存亡大计的事,人们更常碰到的状况是,“对不起,您输入的用户名或密码不正确,请重新输入”。
本想一串字母横行天下,但不得不应各家网站应用的要求做点小改动:转换大小写,加俩数字,再混入一个感叹号,结果就是常常要辗转多个邮箱收十几条短信验证码恳求客服告诉自己人生真谛,如果不巧再换过手机号,面对永远也无法收到的验证码,只能哭。
事实上,大部分轻量级人生恐惧都来自手机。在另一项名为“你经历过哪些日常小型恐慌”的征集票选中,我们收到了 5934 次表态,排名前三的选项分别是“一觉睡醒发现闹铃没响”(934 票)、“手机电量低”(569 票)和“静音状态下的手机被撇到哪里去了”(523 票)。除此之外,人们还会经常忍不住像个傻瓜一样问天问大地:
我上次来姨妈是什么时候?
我女朋友上次来姨妈是什么时候?
为什么我总在 deadline 最紧迫时发现好看的剧?
锁门了吗?真的锁了吗?!
我刚打卡了吗?
空调关了吗?
诶我眼镜呢?
……
轻量级人生恐惧当然不比“租的好好的房子房东突然说要卖”、“房价又又又涨了”、“公司融不到资老板跑路了”、“父母生病了要做个小手术”这些事来的可怕,它持续时间不长但发生频率高累计时长可不短,是朝朝暮暮日久天长的每日一小慌。
小确幸的情绪变体们
包括电子产品带来的小确无助,互动中的小确讨嫌,近似第一世界问题的小确闲和小确烦,好奇心研究所关于这些问题的调查都意外的热门,每一项都收到了 8000 人次左右的反馈。
“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小确无助’”的问卷收获了共 8408 次投票,其中 12.7% 的朋友选了“充电线接触不良,慢慢调角度还是不行”, 18.5% 认定“加载/下载到 99% 突然卡住”,是生活中最常遭遇的程度介于“嘤嘤嘤~”和“救命啊!”之间的,微小而确定的无助。还有 32 位心累的读者在评论区表示“说实话,下载到 99% 已经是大确无助了”。
10380 人参与了关于“小确讨嫌”的讨论,其中 1235 人都控诉了 App 们常常弹出的”给我一个好评吧?立刻评价 or 残忍拒绝”,这比“在电梯里吸烟”“公共场合大声说话”“把味道很重的食物带进飞机/图书馆等封闭场所”等欠缺公德心的传统讨嫌行为都要气人。5758 人在关于“小确烦”的问卷里投票表态,比起工作里“龟毛的甲方最后一次提出龟毛的改动”(6.5%),有近五分之一的人觉得“插座无法同时插上两孔和三孔电源的鬼设计”(25.3%)还要更糟心一点。
“你都做过哪些‘小确闲’的事情”收到 8026 次表态,14.6% 无聊的朋友曾经涂满书上的每一个“口”或“0”或“O”;10.6% 无意识地剥开过手机壳/芭比娃娃外衣/矿泉水瓶横条;10.4% 的人看电影时出现信/手稿,一定要暂停下来认真看一遍;还有 9.4% 会让 Siri 给自己表演 B-Box 什么的。另一项名为“你的认真劲头都用在了哪里”的征集得到了 6472 次表态 ,结果显示,人们最认真对待的基本上都是“小确闲”的事,像这样:
开会的时候剥下手机壳欣赏手机本人。
打游戏时一定要发现所有的隐藏要素才开心。
9.9 包邮都要详细评价,感到自己有给广大吃土群众一个有效参考的社会责任。
从几十张自拍里精选一张,花 2 小时修图,发一条随意的朋友圈,用一天看夸自己的评论。
这个词好像在哪看到过?没关系浏览历史才二十页我找一下。
搜索必须翻到最后一页,不然总感觉漏掉了什么重要的东西。
消灭手机 App 上的所有未读消息。
这些小情绪和微妙体验几乎人人都有,但只有当别人把它们描述出来之后我们才会举起双手表示:是我是我!原来会这么想这么做的不只我一个。
伦敦玛丽女王大学的研究者认为,情绪这个东西当然跟大脑结构什么的有关,但人们给某种情绪命名这个行为也很重要。当一种情绪有了名字,你会更加经常地感受到它,也会觉得它给你带来的影响变得更可控了,此前我们编译过两份难以描述但都有自己名字的微妙情绪,你可以稍后去看看。
小规模杀伤性打击
它们主要来自城市生活服务和网购体验,总体上讲城市和电商待我们不薄,但那些小型不便利带来的打击也不亚于一场造化弄人的小失恋。
在好奇心研究所征集的“城市生活小确麻烦” 收到了 3480 次表态,麻烦榜 top 3 分别是“想买点日用品,超市远,便利店东西不全,网购凑不够包邮价”(394票),“地铁站到家的1.5公里总找不到合适的交通工具”(480票),以及获得 700 次赞同的“网购快递寄家里担心没人,寄单位又担心周末到”——快递员像不通人情的前男友一样打电话来质问你为什么又不在,并拒绝按铃表示你们小区的人太凶了瞎按会被骂,最后说,我很忙,不陪你聊天了我改天再来……
机智的商家已经在致力于解决其中一些麻烦了,但主要矛盾解决了,可爱而敏锐的年轻人又会发现一百个次要矛盾。
比如快递现在可以选择便利店代收,但从家去便利店还要过一条马路呢回家不顺路,到家了又懒得过去拿,更何况只想取个厕纸却不得不排队好久,等前面挑二十个关东煮,等前面徐徐掏出手机打开支付二维码,等收银员说无数次加五元换购酸奶要吗,直到精神崩溃。
再比如提供共享单车解决回家最后一公里,但每次从地铁出来要么没车,要么有十辆十辆被预约,手机都扫没电了还没骑上车,好不容易有辆没主的,扫完码告诉你正在维修,you see,一次新的小规模杀伤性打击。
好奇心研究所还做过另一项名为“现如今,什么打击堪比一场造化弄人的小失恋”的问卷,根据收到的 7130 次投票表态我们发现,最残酷的打击都属于“已经准备好的钱花不出去,好着急”的情形——
排队排了很久,结果想要的东西被前面一个人买光了,当场一个晴天霹雳,头顶一坨小乌云,冷冷的冰雨在脸上胡乱地拍。
准备下单发现没自己要的尺码/颜色,双十一纠结了一个月买哪些,到十二点一秒被抢光,早知如此,何必当初,这领悟太痛我不想接受。
种草很久的餐厅,还没去吃就关门了,不懂,为什么我总是在错的时候遇上对的人?
买电影票,比完一遍票价,回头发现看好的座位没了,曾经沧海难为水,如果那个最好的位置曾经 available,其他座位就都只是将就,而我,不!想!将!就!
大雨天好不容打到一辆 uber,司机说不来了你取消吧;刚爱上一个点心,便利店却下架了。棒打鸳鸯也不过如此了。
总得来说,这一代年轻人看起来比我们的父辈要无所事事得多(尽管就连好奇心研究所也坚持这肯定是一种幻觉),也比以往的任何消费者更龟毛(这倒是真的),或者说,更不好糊弄了。
这一方面可能因为是生活水平更好,生活中没有什么更迫切的大事要去操心,以至于年轻人对各种产品服务变得更吹毛求疵了,大体上是满意的,但一项服务解决了一个主要矛盾,他们就会发现更多的次要矛盾,“IWWIWWIWI(I want what I want when I want it)”心理也越来越严重,在产生一个需求的时候希望随时立刻得到满足。
十年前,刚有网络音乐播放器的时候,人们学会了不需要去买唱片就能即刻听到新歌;搜索引擎和维基百科能半夜 3 点回答你的问题;社交网络帮助人们窝在沙发里在不见到朋友的情况下和他们谈笑风生;在电视上看连续剧实在太慢,因而许多人放弃有线电视而选择在流媒体上狂欢式刷剧;而亚马逊则完全培养了用户“买一件东西隔天就能收到”的心理预期。
网络营销专家 Neil Patel 指出,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天然就因为遵循想让自己尽快满足的原则而缺乏耐心,而现在的商家为了抓住消费者就会无限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事实就是这样,因为我们人类天生就有“立刻想要”的劣根性,所以传统的教育总让我们要耐心,要等待;而现在的商家为了取悦消费者,正在无限度地提供贴心服务,让你觉得人生充满了便利,体会到人生被宠溺的感觉。
而我们知道宠溺的结果通常不是感恩,而是“你不是贴心吗,那这些还不够便利的小事赶快帮我解决掉不然我就要哭。”
另一方面,落户买房找对象生娃这些人生指标无法按时实现的四分之一人生危机感,在城市独自生活的空巢感和登上人生巅峰的不易,或许也是让年轻人策略性转移注意力,去感受微妙的小情绪、寻求安慰剂式的小型成功、小型财务自由的理由之一。
在好奇心研究所关于“小型成功”的问卷里,17.2% 的人都觉得“找回密码成功”这件事就值得拍拍自己肩膀说一声“well done”了,恰好对应“轻量级人生恐惧”的第一名。
生活不易,“赚很多很多钱”有心没头绪,但实现“走进便利店,闭着眼随便拿零食去结账”“不看优惠额度和配送费选外卖”“视频网站会员包年”这些小型财务自由,好像就没那么难。
年轻人在意这些微妙的烦恼或喜悦,要求更高标准的服务品质,乐于体会一种“小规模的荡气回肠”,其实也不是什么糟糕的需要被批判教育为什么不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的事,虽然有时候看起来像没事找事,但换个角度,它们也可以说是认真生活的附加品了。
题图来自:林小妖
好奇心研究所是好奇心日报的一个调查栏目,这是一个探讨各种生活方式问题的互动平台,它针对的可能是生活方式的变化和潮流,也可能是某个品牌的服务。你可以在这里投票、吐槽、表明态度。
春节假期第一天,学点调酒,微醺愉快 | 春节不鸡汤指南
过年啦,来看下今年各大品牌的春节广告大战
越来越多年轻人一边变着法子花钱,一边说“你才是中产阶级,你们全家都是”
- 关注好奇心研究所,与有气质的你共勉高尚趣味 -